上海机器人产业“十三五”目标
根据规划,未来五年,上海将在电子电气、机械加工、家政服务等十个重点领域推广机器人。如果能抓住产业转型、机器换人的机遇,到“十三五”期末,上海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冲击800亿元。
国内手机设计与制造行业曾经的“老大”正主动将核心技术交给曾经的对手:过去几年,为让自己走出“招工难”,他们自己研发出了国内首批做手机的“机器工人”;现在,这一“独门秘技”却要被用来武装同行。
故事的主角是总部位于上海的晨讯科技集团,在经历了制造业最辉煌的昨天后,它最终选择与过去的自己告别,从手机行业转向机器人产业。这不仅是一个企业自我颠覆的个案,更提示出上海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潜力。实际上,在近期举行的工博会上,一批本地机器人企业已经拿出了极具竞争力的新技术。而根据相关产业规划,如果能抓住产业转型、机器换人的机遇,到“十三五”期末,上海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再翻两番,冲击800亿元。
研发“机器工人”,帮自己脱困
上海青浦区,晨讯正在自家工厂里持续推进一项没有先例的试验:把造手机的工作交给机器。过去十年,晨讯曾连年位居国内手机设计与制造公司榜首,高峰时拥有数万名工人,但目前,“机器工人”却在晨讯成批上岗,特别是手机主板、无线模组车间,80%的工人已被替代,年内更有望实现无人化。届时,工厂将不必开灯,因为机器人不在乎摸黑。
晨讯在三四年前开始尝试机器人等自动化生产装备。尝试缘起于一次有些尴尬的投资:晨讯应邀赴某外地建厂,不料快要开业时才发现,当地几乎招不到多少熟练工人,几经努力,最后只剩下一条可行的出路:自己研发机器人,实施“机器换人”。
本是无心插柳,但由于熟悉手机制造流程,拥有机械、电子、计算机等技术储备,晨讯很快实现了研发机器人的技术突破:目前,一条机械臂的产出,相当于十几位工人,而成本只要一到两年就可收回。
由于机器人的性价比逐渐超过熟练工,晨讯的上海工厂也开始使用。本为救燃眉之急的临时投资,就这样逐渐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价值。晨讯集团创始人兼总裁王祖同说,机器人是中国制造走向高端的重要入口;未来,随着人口红利的进一步缩减,“机器换人”将是长期趋势。
如果故事到此为止,那么,世上只不过多了一个靠机器人走出困境的工厂。晨讯的与众不同在于,借助机器人,它决定对企业发展方向作出战略性调整,从而为其他制造业同行树立了一个转型的榜样。
选择“武装对手”,为产业解围
经过反复酝酿,晨讯开始颠覆自我。它决定将机器人作为新的核心业务,希望能取代手机,成为最重要的利润来源。
“颠覆”并不是说说而已。从今年起,它开始为其他手机工厂提供机器人产品和技术,这意味着,晨讯已经准备好承担在手机制造领域“武装对手、削弱自身”的后果。此举立竿见影。不到一年,国内排名前十的手机工厂,绝大部分已成为晨讯的客户。以检测机器人为例,等今年的销售合同落实,晨讯机器人每年就可检测2亿块手机主板,约占中国手机年产量的1/8。
能在同行里率先向更高端转型,王祖同并不认为自己高瞻远瞩:“都是被逼的。”由于晨讯一直下不了决心迁离上海,近几年中,它一直比外地同行感受着更大的成本压力。2012年,当手机业在苹果、三星打压下惨烈洗牌时,晨讯一下子就从大幅盈利转为亏损。
王祖同说,手机行业有过近十年的暴利,一般不愿承受转型之痛。但晨讯因为率先被逼入墙角,因此才会主动开始自我颠覆。它连续关闭了多条产品线,经过不断试错,终于选定了机器人为未来的方向。
实际上,晨讯看中的潜在市场绝不限于手机制造。王祖同说,凡是能看到大量工人的地方都有机会“机器换人”。为了进入自家不熟悉的领域,他们还在对外展开大量并购,过去一年,已将八家小型自动化装备技术企业纳入麾下,从而拥有了精雕、冲压、喷涂等机器人技术。王祖同说,晨讯将拿出自己的市场、金融等资源,与更多中小机器人创业团队对接。
实施“应用拉动”,扬上海优势
晨讯的转型案例,实际上给上海机器人产业的发展、乃至经济转型升级都能带来借鉴。上海是我国规模最大、产业链最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。今年的工博会上,新松、新时达等本地企业与国际机器人巨头争锋,小i发布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则在国内首创了将家电变为“机器保姆”的能力。可以说,上海正步入机器人发展的“黄金期”。
根据今年发布的关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《意见》,上海将大力发展并推广机器人应用,此举被认为将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、应对人口红利减弱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推动作用。而未来五年,上海培育机器人产业的首要原则,就是以示范应用、市场需求拉动产业。这是基于上海独特的优势——和其他省市相比,上海不仅是技术、人才高地,更拥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,本身就是大市场。可以说,能同时集聚起机器人技术、人才和应用环境的城市,国内乃至世界上都不多见。
晨讯的成功,证明了应用的价值。现在来看,该公司启动机器人事业时,正是因为能近水楼台、将自家工厂作为实验室和中试基地,才顺利地跨过从原理到技术、再从技术到产品的“创新死亡期”。此外,机器人研发需要深厚的行业底蕴,晨讯虽然引进了包括全球500强公司技术负责人在内的一批国际级专家,但机器人示范线的总设计师仍是自家手机工厂的厂长——像他这样在工厂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技术和管理人才,是上海乃至中国发展机器人的核心依靠。
根据规划,未来五年,上海将在电子电气、机械加工、家政服务等十个重点领域推广机器人。随着应用的深入,我们不仅可以密切关注低技能岗位的逐步消失,更应期待从中孕育出新产业机会以及晨讯式的颠覆故事。
(转载自《文汇报》)